太苦了!温州远郊工业区停车费一天70元,最新续闻来了!

发布时间:2025-06-04 23:39  浏览量:78

日前,经开区51条道路,上班停车12小时收费70元的现象,引发热议。

不少周边企业职工表示,上一天班,半天的工资要花在停车费上,实在吃不消。

经媒体报道后,有关部门对此作出了调整,将实行差异化收费,日均控制在10元内。

该事件看似只是收费本身,但背后却是不少企业职工的生活压力,且不仅仅停留在停车费上。

01

本次引发热议的51条道路,均位于龙湾东部滨海的经开区,同时也是温州湾新区、浙南产业集聚区,以制造业企业为主。

温州经开区

十多年前,不少位于蒲州、状元一带的原经开区制造业企业,陆续迁往滨海。

其中,不少企业都是整体迁往滨海,包括企业总部的行政、设计、研发等一系列部门。

这也意味着,跟随企业前去滨海上班的,不仅仅是蓝领,还有白领。

此后,除了部分企业有班车外,大量住在鹿城、瓯海、龙湾蒲州一带的职工,需更早起床,驾车二三十公里前往滨海,单趟通勤时间往往要约1小时。

早晚高峰的瓯海大道,也变得越来越堵。

后来,不少年轻人在温州找工作,发现不少企业、岗位都在滨海,也不得不学车、买车,加入通勤队伍。

晚高峰的瓯海大道

为什么这些企业职工,不跟着企业迁居滨海呢?

其实,很多蓝领就跟着企业迁往滨海了,尤其是住职工宿舍的。

正如有些人说“温州街头人越来越少”,但他们不去滨海就不知道,滨海变得越来越热闹,尤其是滨海六路,被称之为“滨海五马街”。

也有一些外来职工,包括企业高管,住在滨海愿意。

滨海六路

但是,对于鹿城、瓯海、龙湾蒲州一带的本地人,或已经定居这一带的人,不愿意迁居滨海。其中很大原因是滨海生活圈不如鹿城,满足不了他们。

更重要的是,鹿城区的教育资源更优质。考虑到子女就学,与其随企业迁居滨海,还不如每天开车来回。

这也可以看出,产业很重要,但城市建设、人居环境、生活配套更重要。

02

对于这些职工来讲,不开车,还有别的通勤方式吗?

乘坐轨道交通S1线,在机场站换乘S2线,确实可以到达滨海。

但是,S2线在龙湾仅仅沿着滨海大道,而更多企业离在滨海内部,最远的离滨海大道还有约5公里路程。未来,随着瓯飞滩投用,新的企业将落户在更东的位置。

同样地,S1线部分路段大致沿着鹿城、瓯海两区交界,更多职工前往S1线车站,也还有数公里路程。

轨道交通S1线

而当前,规划中深入鹿城区的地铁,尚未获批,前往S1线车站还需其他交通方式。

也就是说,除非家住德政、龙霞、中央绿轴、黄屿一带,企业又靠近滨海大道,否则无法只通过现有轨道交通通勤。

对于大部分职工来讲,既然两头都要开车,还不如全程开到底。

没地铁,正是这些员工开车的重要原因。

S1线惠民路站及临时停车场

即便未来能通地铁,在滨海这类制造业企业的低密度、摊大饼式布局之下,也只能解决部分企业职工的通勤问题,很难大面积辐射。

可见,此前网络上所谓的“温州不需要地铁,S1线已解决温州东西向交通问题”,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。

03

如果企业能推动生产经营分离,将总部及行政、设计、研发等团队,迁往鹿城、瓯海、龙湾蒲州一带,不少职工就无需长距离通勤了。

确实有企业这么做,但有些还是在龙湾区内。比如,在浙南科技城新建总部大楼的伊利康,在龙湾中心区新建总部大楼的中广核俊尔。

能走出所在县(市、区)的,比如在滨江CBD建总部大楼的青山控股、正泰、华峰等,在西部新城建总部大楼的卓诗尼等。

建设中的滨江CBD

不过,只有少数大企业才有实力建总部大楼。对于更多企业来讲,能租几层商务楼就不错了。

暂且不说那些本来就很省、在厂房里办公的企业,就算那些已经租了商务楼的,随着这些年经济下行,有些企业出于成本考虑,退租了商务楼,重新将总部及一些相关部门迁回厂房里。

还有一些企业,设计、研发部门与生产密切相关,在厂房里办公更方便。

滨海部分企业

显然,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讲,只要招得到人,能省则省,为什么要多支付一笔成本去租商务楼。

那么,需要奔波的,就是企业职工了。

04

从上述方面看,家住鹿城一带、迁往滨海上班、长距离通勤的职工,真的非常辛苦。

他们开车上班,是迫不得已。尤其是一些女生,真的不喜欢开车。

即便这么辛苦,他们还愿意留在这座城市生活、工作,更应该被善待。

蜕变中的原经开区(蒲州)

这回经开区51条道路所制定的停车费,首小时收费4元,之后每小时收费6元,与同属龙湾区的蒲州西片、状元老城、龙湾中心区价格相等。

而在这里停车的,大多是因为上班,不得不停。

在远离市中心、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园区,按照商业区的收费标准、逻辑,确实不合理。

尽管停车费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需问题,但这庞大的需求是建立在企业职工的生活压力上。

所幸的是,接下来停车费会降,及时纠正值得点赞,但愿类似事件不再发生。

拥堵的交通

地铁,再难也要坚持报批。

引导企业总部向滨江CBD及轨道交通沿线集聚,也要继续推进。

龙湾永强片的教育、商业等资源,还应继续提升。

如果未来温州有了更发达的轨道交通,企业布局更合理,区域发展更均衡,确实可以通过涨停车费的方式,引导大家乘坐轨道交通,缓解道路交通压力,提倡绿色出行。

但是在这一切实现之前,不应该涨停车费。

政策制定要从民生角度出发,而非坐在办公室里“拍脑袋”。

否则,这些不当政策很可能造成“赶人”效果,与温州的“千万人口”目标相悖,也不利于企业、产业、城市发展。